曾经,煤矿老矿工看到大学生下井,都觉得稀奇。他们心想:自家孩子大学毕业后,不少都在北京、上海等地工作,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下井,成了“煤黑子”。如今,老矿工们在工作面上看到先进设备,却直摇头、咂嘴,感慨道:“这先进玩意儿,我们哪会用啊!煤矿未来的高质量发展,肯定得靠这些大学生。”
峻德矿竖井的大型绞车电控系统设备,就是老矿工们口中的先进设备之一。绞车电控信号系统构架庞大、系统复杂、技术含量高,普通职工根本操作不了。新设备刚引进时,谁都没经验,大学生们只能自己跑现场、查资料、钻研专业书籍,去掌握新设备的核心技术,解决操作难题。
“发展是第一要务,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”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韩福生在峻德矿调研时提出要求:大学生干部要真正沉下心,扎根一线,能吃苦耐劳。还要不断学习,拓宽视野,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,把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,学会从全矿角度看待、思考和解决问题,成为企业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,为矿井科学释放安全经济产能贡献力量。
峻德矿新引进的采煤机,厂家预设的启动程序有缺陷,启动操作繁琐,还得人工到采煤机前启动,存在安全隐患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矿领导组织“许晓林工作室”的技术人员展开技术攻关。
工作室的技术人员实行“5+2”全天候工作制,在现场成立研究小组,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攻关措施,改良电气设备及配件维修技术,在遥控器上设置远程启动装置,成功攻克难题。现在,采煤机实现了远程遥控安全操作,开机率和采煤效率大幅提高。
这些成绩的背后,是大学生们的艰辛付出。他们为推动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着青春力量,也收获了丰硕成果。正所谓,只要付出,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2007年,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国维,怀揣着回报社会的理想,来到峻德矿动力科工作。17 年来,在组织的培养、工友们的帮助下,他不断学习、积累经验,快速成长,成了“许晓林工作室”的技术骨干。由于工作成绩突出,他先后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 2023 年度“煤炭行业(工程技术人员)技能大师”;2024年度,被评为鹤岗市第八批“拔尖人才”;还连续七年荣获公司“先进科技工作者”“优秀工程师”等荣誉称号 。
张国维感慨地对记者说:“我家在外地,但这17年,在鹤岗矿业公司党委、峻德矿党委的关怀培养下,我从技术员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,不仅实现了个人成长,还见证了企业发展。我一直坚信,峻德矿不只是我安身的地方,更是我的第二故乡!”
在技术改革的道路上,“许晓林工作室”把“小改小革”当作技术创新的“金钥匙”,在新技术研究探索、设备更新升级方面下足功夫,成果斐然。同时,“许晓林工作室” 也成了新入职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站。
近年来,公司陆续成立了“丁宝国创新工作室”“王纪坤创新工作室”等一批创新工作室,这些工作室成了企业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平台。为推动创新工作室发展,公司建立了创新激励机制,给工作室安排课题、布置任务,营造出集思广益、积极参与的科技创新氛围,增强了工作室人员的责任感,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职工踊跃加入。他们在创新实践中积累经验、提升素质、增长才干。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在工作室工作学习、开展技术攻关,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难题,还更新了知识,提高了技术水平,在生产实践中崭露头角,成为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生力军。
短短几年间,鹤岗矿业公司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。公司为他们制定“综合式”培养方案,给予“亲情式”关怀,引导他们脚踏实地,在实践中历练,实现了身份、角色、思维和习惯的转变。如今,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自信从容,一边施展才华,一边汲取知识,快速成长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