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影摇篮处 岁月映风华

——兴山电影广场漫记

那日在兴山区政府开完会,抬眼望见对面的兴山电影广场,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,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那里。早就听闻这座广场的盛名,心心念念许久,此刻终于有机会一探究竟,得以近距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,心中满是期待与雀跃。

踏入广场,迎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电影文化气息,每一处景观都诉说着与新中国电影深厚的渊源。1946年6月,东北电影公司北迁兴山,随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,从此,这里便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紧密相连。广场设计巧妙地提炼了东影相关文化元素,以简约的城市风格呈现在眼前。南北长约225米,东西宽60米,总面积1.3万平方米的空间里,主题雕塑、光影之路、休闲廊架、户外小剧场等错落有致,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电影长卷,每一处都蕴含着东影文化元素,简约而不失庄重,为居民提供了休闲、观光、健身的好场所,也成为了传承电影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最引人注目的当属“工农兵”主题雕塑,它巍峨矗立,整体高约 10.1 米,象征着10月1日东影成立的特殊时刻。雕塑取材于长影(东影)厂徽,那坚毅的神情、挺拔的身姿,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勇敢向前、努力拼搏、艰苦奋斗的精神。站在雕塑下,仰望它的雄伟,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,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,看到了电影先驱们为新中国电影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。

漫步在广场上,名人介绍牌吸引了我的目光。舒群、袁牧之、陈波儿等电影先驱的名字与事迹,在眼前一一呈现。舒群,这位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才子,1932 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,1946 年担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和东影厂长,他的小说《没有祖国的孩子》,用文字诉说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抗争;袁牧之,浙江宁波人,在话剧舞台上被誉为 “舞台千面人”,他主演的《桃李劫》《风云儿女》等电影,以及编导的《马路天使》《都市凤光》等作品,都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;陈波儿,广东汕头的巾帼英雄,1937年入党,担任东影党总支书记,她主演的多部电影,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时代的风貌。这些先驱们,用他们的才华与热血,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更令人惊叹的是,东北电影制片厂在这里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“七个第一”。从第一部木偶片《皇帝梦》,到第一部科教片《预防鼠疫》;从第一部动画片《瓮中捉鳖》,到第一部译制片《普通一兵》;从第一部短故事片《留下他打老蒋》,到第一部长故事片《桥》;再到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《民主东北》,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电影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,它们不仅是电影艺术的瑰宝,更是新中国电影事业从无到有、不断发展的见证,开启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篇章。站在广场上,想象着当年电影工作者们在简陋的条件下,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与执着,创造出这些经典之作,心中满是感动与钦佩。

如今的兴山电影广场,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承载地,更是兴山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。2024年的群众观影季活动,集“夜娱”“夜展”、“夜购”为一体,每晚的露天电影,每周不定期的文艺演出,让这里成为了欢乐的海洋。人们在这里享受电影的魅力,感受文化的熏陶,增进彼此的交流。而2025年春节期间打造的“十二生肖雪雕园”,12座生肖雪雕和20余个雪人,与1.3万平方米的全覆盖亮化交相辉映,为广场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,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,也让兴山电影广场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新名片。

此时,太阳的光辉洒落在电影广场上,给整个电影广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。光影之路在阳光的照耀下,仿佛真的成为了一条通往电影世界的时光长廊。我静静地坐在休闲廊架下,回味着这一路的所见所感,心中感慨万千。兴山电影广场,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广场,更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缩影,是电影先驱们精神的传承地,是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乐园。在这里,历史与现实交织,文化与生活交融,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,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、感受、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