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鹤岗市南山区凯旋门广场的“十大英模”事迹展前,目光掠过展板上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,触摸那些被岁月刻进年轮的故事,忽然懂得什么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。风从历史深处吹来,将英模们的名字酿成时代的底色,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,铺展出一幅关于信仰、忠诚与奉献的壮丽长卷。
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张思德的故事。那个来自四川仪陇的青年,用生命诠释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分量。1944年的陕北窑洞里,炭灰飞扬中他用身体挡住坍塌的泥土,只为护住身后未燃尽的炭块。毛泽东在追悼会上的讲演,让“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”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灯塔。想起延安时期那盏盏跳动的油灯,想起南泥湾开荒时挥汗如雨的背影,张思德的精神早已化作一粒火种,在千万共产党人心中燎原。他教会我们,真正的崇高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,而是把自己放进人民的坐标系里,站成一株守护岁月的树。
邱少云的故事总让人喉头哽咽。1952年10月12日的蒿草丛中,燃烧弹的火焰爬上他的身体,却烧不毁钢铁般的纪律意识。当剧痛像毒蛇一样啃噬他的每一寸肌肤,他将手指深深插进泥土,任皮肉焦枯而纹丝不动。这是怎样的钢铁意志?又是怎样的信仰支撑?想起长征路上严守“三大纪律”的红军,想起隐蔽战线上宁死不屈的先烈,邱少云用生命书写的纪律二字,早已融入人民军队的血脉,成为战无不胜的精神密码。他让我们知道,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,比如使命,比如信仰,比如千万人的黎明。
在雷锋的展板前,总有人轻轻念出那句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”。那个湖南望城县的小个子战士,用22年的光阴,在人间写下最温暖的诗行。帮老大娘找车票,为战友缝补衣裳,冒雨护送老人回家……这些琐碎的小事,被他串成了一条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河流。想起抚顺街头他帮人推过的车,想起营口田间他插过的秧苗,雷锋从未离开,他化作了街头的志愿者红马甲,化作了山区支教的年轻身影,化作了暴雨中逆流而上的救援队。他告诉我们,英雄未必都在聚光灯下,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开出绚烂的奉献之花。
苏宁的故事带着浓浓的硝烟味与书卷气。这位来自山西孝义的炮兵团参谋长,在1991年那个春日,用身体扑向即将爆炸的手榴弹,只为推开身边的战友。22年军旅生涯,他白天钻山沟搞训练,夜晚捧起《军事运筹学》苦读,将“献身国防现代化”的誓言写进每一张军事地图。想起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的军工专家,想起在戈壁滩上坚守的导弹兵,苏宁的身影是无数国防尖兵的缩影——他们甘做隐姓埋名的基石,只为托起大国重器的锋芒。
李向群的照片上,永远是一张青春洋溢的脸。1998年的长江大堤上,那个海南小伙扛着沙包奔跑的身影,比夏日的阳光还要炽热。他家境富裕却选择入伍,洪水肆虐时连续奋战四天五夜,最终倒在大堤上化作一棵常青树。想起汶川地震中“最美空降兵”,想起抗疫一线的“90后”逆行者,李向群用生命证明,青年的担当从来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,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的自觉。
在杨业功的展板前驻足,这位二炮部队的指挥员,40年军旅生涯始终背着“打赢”的背包,在大山深处布设“天网”,在戈壁滩头丈量“神剑”的射程。“导弹旅长”的头衔背后,是无数个与星辰作伴的夜晚,是把“能打仗、打胜仗”刻进骨髓的执着。想起大漠深处的发射场,想起南海岛礁的灯塔,杨业功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国土的边界,更是一个大国军队的使命半径。
林俊德的故事里,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倒计时。2012年的病房里,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着氧气面罩敲打着键盘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。52年扎根戈壁,他把自己活成了“沉默的核盾牌”,在核试验的蘑菇云里寻找国家安宁的密码。当癌症晚期的他拒绝手术,坚持“躺着也要工作”,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分子的风骨,是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的精神传承。想起邓稼先在沙漠中寻找核弹碎片,想起郭永怀用身体保护数据文件,林俊德的背影与他们重叠,构成了共和国科技脊梁的群像。
最后看到张超的展板,那个湖南岳阳的舰载机飞行员,定格在29岁的青春年华。2016年的渤海湾,当战机突发故障,他第一反应是“挽救战机”,却错过了最佳跳伞时机。“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”,这个称号背后是航母甲板上的刀尖舞者们,用生命丈量着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高度。想起山东舰入列时的汽笛,想起歼-15舰载机的呼啸,张超们的热血早已融入这片深蓝,成为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精神航标。
走出事迹展,阳光正洒在广场的国旗上,那些英模的名字在光影中明明灭灭,却又如此清晰。他们是母亲的儿子,是妻子的丈夫,是孩子的父亲,却在历史的选择面前,把自己化作了火炬、化作了基石、化作了铺路的石子。今天的我们,站在他们用热血浇灌的土地上,触摸着岁月的温度,更应懂得:英模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需要代代传承的火种。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击出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,当我们在边疆哨所升起五星红旗,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,都是对英模精神最好的告慰。
风从广场掠过,带着英模故事的余温,吹向远处的高楼与街巷。或许有人会问,在和平年代,我们还需要英雄吗?答案写在每一个挺身而出的瞬间,写在每一份默默坚守的岗位上。张思德的炭窑、董存瑞的炸药包、黄继光的胸膛、邱少云的泥土……这些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DNA,在我们血脉中奔腾。传承红色基因,不是简单的致敬,而是要把自己活成英雄故事的续篇,在属于我们的时代里,写下新的荣光。